2017年7月,中国国务院发布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提出在中小学阶段推广编程,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。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,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、逐步推广编程教育。
2018年,浙江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,正式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,其考试范围包括编程、数据库处理、表格处理等。在浙江省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中,有48所“211”高校的338个专业,指定信息技术为选考科目,在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中,他的上榜率仅次于物理和化学。
随后,山东、北京、天津等城市陆续把 Python
编程纳入中小学课程,在这一系列政策背后,可以看到国家在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方面的布局。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,更多的家长主动为孩子选择编程课,旨在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,将兴趣与未来职业的发展融为一体。
自2018年起,借鉴北京地区中小学科技类课程设置,结合河北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,我校陆续推出Scratch(图形化)、C语言、Python、网页设计等系列课程,满足了中小学生对编程课学习的需要,迅速提升了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。
自2019年以来,编程班的同学在全国青少年等级考试、河北省校外杯等比赛项目中屡获佳绩,2020年全新计算机教学机房投入使用,完善的教学硬件,改善了教育环境,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。
青少年编程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,它融合信息学、数学、生物、英语等诸多学科知识,结合计算机技术,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、科学探索、逻辑分析、作品创作等诸多方面,通过各阶段的学习,使得学生更思维敏捷,尤其是在接受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方面,编程课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